全国服务热线:400-6136-679

位置:赣州康语儿童语言康复机构 > 学校动态 > 医学界不认为把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放在家里是个好选择

医学界不认为把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放在家里是个好选择

来源:赣州康语儿童语言康复机构时间:2023/4/28 16:01:16

  厦门市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去年的儿童心理门诊量已超过5300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了74.25%,心理咨询人数超过2400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123.78%,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呼吁----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来到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一阵阵孩子的喧闹声从里面传出,就像一家热闹的幼儿园。其实这里主要的治疗对象是儿童孤独症患儿,以及少数的儿童多动症、学习障碍、抽动症、情绪障碍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孤独症:活在封闭的世界里

  e291.jpg

  刚走进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你会发现这里和一般的幼儿园没什么两样。但你会逐渐发现有些孩子,无论是几个孩子和老师一起玩滑板车,还是一个孩子和老师面对面上课,他们都不与人对视,眼神飘忽不定,仿佛外界没有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厦门市儿童保健协作组成员、厦门市医学行为科学学会理事、从事儿童保健及儿童心理工作近20年的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王小林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就是“孤独症儿童”,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时,他们会强烈抵制。

  “孤独症儿童”多见于男孩,但也有女孩,3岁的琪琪(化名)就是其中一名。记者初见她时,老师正在和她进行的认知训练。她已经可以熟练地跟随老师做插腰、扭腰、转圈等指令动作,她甚至可以在老师提示下和记者打招呼。如果不注意她飘忽的眼神,你会觉得她和所有漂亮的小女孩一样活泼可爱。她的父母开始也这么认为,只是她到快3岁时还只会乱发音,不会说有意义的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中心主治医师江瑞芬说,刚来3个月的琪琪之所以进步很快,跟他们采取的培训方式分不开,即一个老师训练一个孩子。我们要帮孩子重新开口说话,教孩子们学习写字、画画,甚至教他们如何玩耍;我们还要安排唱游课,老师要大声地说话唱歌,做动作、跳舞,努力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不断地把孩子的头转向自己,让他(她)的眼睛直视自己。因为隔不了几秒钟,孩子们又会沉浸在我们所不了解的世界中去。

  据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每年都会接诊100多名“孤独症”儿童,而且接诊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80多万14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而未被发现和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人数可能更多。

  王小林医生表示,儿童孤独症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儿童孤独症多发在两三岁,甚至更早,许多家长此时会认为孩子说话晚,性格沉默等,但这个时期恰恰是孤独症儿童较好的康复期,也恰恰容易被家长错过。一般来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就可诊断为儿童孤独症:语言发育障碍;对人普遍缺乏情感反应、交往障碍;刻板、重复或仪式性的行为。

  多动症:性情急躁如热锅上蚂蚁

  刚上的强强(化名),经常主动挑起事端,和同学打架。只要班上有调皮捣乱的事,总是有他一份。原来强强患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小儿多动症”,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容易分散;活动过多,不能静坐片刻,不遵守纪律,行为障碍,任性冲动,有攻击性行为,自控能力差,学习困难,上课不专心,缺乏必要的注意力,缺乏坚持性,致使其学习成绩落后。

  王小林医生接诊强强后,发现后天不良的家庭环境助长了他的病情。强强的爸爸好吃懒做,不愿工作,整天打麻将。强强妈妈没有文化又是外地人,强强爸爸心情一不好就打强强妈妈出气。强强耳濡目染,也习惯了动不动就出手打人。

  虽然王小林医生给强强进行了药物治疗,强强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但由于家庭环境得不到改善,强强爱惹事的习惯和善攻击行为还是改不掉。

  据有关文献报道,“小儿多动症”在中患病率为5%~10%,估计有患儿1461万至1979万。这类患儿如处理不当,常会影响其学习及性格的发展。有跟踪研究发现25%~50%患儿在成人期有人格障碍,易冲动及有反社会行为,在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就明显低于同龄人。

  对于如何治疗多动症,王小林医生表示,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实施教育及行为治疗,很少需要药物治疗。因为对较小的儿童进行药物治疗副作用较明显,还可能出现分离性焦虑、依附行为、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造成管理上更加困难。对个别的对家庭造成严重的干扰时,才考虑在医生严密观察下小剂量用药。而学龄儿童,由于需要尽快地帮助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因此常需配合药物治疗。并辅以教育,例如先培养能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从听故事、看图书或看电视培养起,逐步延长时间,达到一定时间后,就逐步培养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如吃饭时不看书报,到休息时间就不能再看电视,按时作息。

  强调,多动症是一种复杂的、可引起多种问题的精神障碍。任何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显著持久的效果,需要综合的、多方位的治疗,其中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治疗很关键。

  发病率:急剧上升

  除了孤独症和多动症外,还有身体任何部位会突然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的抽动症;还有喜欢把外阴部靠在桌角等地方摩擦的“擦阴癖”等等儿童精神疾病。据了解,厦门市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去年的儿童心理门诊量已超过5300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了74.25%,心理咨询人数超过2400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123.78%。王小林医生担忧地表示,现在小儿麻痹等儿童疾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儿童精神疾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曾参观过厦门市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国际儿童少年精神及相关障碍专业学会执行委员、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精神病中心的约翰?斯考斯基博士认为,若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世界各国儿童精神疾病发病率基本相当,可以肯定的是,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确实呈现出上升趋势。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孤独症门诊每年要接诊2千名左右的孤独症患儿。

  “耻病感”:阻碍患儿及早治疗

  “儿童精神疾病治疗的较大障碍是‘耻病感’。”斯考斯基深有感触地说,患儿自己不能接受患有精神疾病的事实,家长害怕别人知道孩子的病况,周围的人也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这种普遍存在的“耻病感”所带来的危害比任何一种疾病本身的危害更令人担忧。“只有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消除社会带给精神疾病患者的压力,专业的治疗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耻病感”让患者及家属难以真正配合医生的治疗。江瑞芬医生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她告诉记者:“有一个孩子3岁多了还很少说话,对别人的话也没什么反应。当我告诉家长孩子可能患有孤独症时,身为教育世家的他们觉得无法接受,后来拖了1年半才来治疗,错过了较好的治疗时机。还有的家长一听说孩子患有精神疾病就很愤怒,骂医生诬陷了孩子,更别提接受治疗了。”

  江瑞芬医生说,不少儿童精神疾病需要行为矫治,有的家长宁愿自己在家训练孩子,而不愿意将孩子送到专业机构治疗。对此,斯考斯基说,医学界不认为把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放在家里是个好选择。孩子在成长发育,他的病情也在不断变化中,必须有专业的医生和机构随时为其调整治疗方案,讳疾忌医极易耽误治疗。

  儿童精神卫生、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王玉凤呼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儿童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消除对患儿的歧视,并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领取试听课
每天限量名额,先到先得

尊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http://www.peixun360.com/5558/news/617842/违者必究! 以上就是赣州康语儿童语言康复机构 小编为您整理 医学界不认为把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放在家里是个好选择的全部内容。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热线电话:400-6136-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