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6136-679

位置:杭州上城康语自闭症融合幼儿园 > 学校动态 > 重复刻板与兴趣狭窄

重复刻板与兴趣狭窄

来源:杭州上城康语自闭症融合幼儿园时间:2023/8/23 10:00:15

  重复的行为及兴趣狭窄与能力缺失是跷跷板的二头,一头低了另一头就高。能力高了,重复刻板及兴趣狭窄就会低下去。而能力低,则重复刻板及兴趣狭窄就高。重复刻板、兴趣狭窄往往是相伴相生的。

  刺激(stimming)是自我刺激行为(self-stimulatory behavior)的简称,这是一个人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些身体或情感上的投入而采取的任何行动。这可能是一种帮助人们处理信息、处理感官问题、减压或放松的行为。是孤独症患者在兴奋、焦虑或受刺激时可能会做的一系列重复行为。有时也被称为“刻板”行为。对于孤独症患者来说,这是一种刺激通常指的是特定的行为,包括拍手、摇动、旋转或重复单词和短语。


  毕竟,很少有正常发育的人会经常摇摆、拍打、踱步或摆动手指。虽然孤独症的刺激看起来很不寻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更微妙的刺激形式也是大多数人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如果你曾经用手敲过铅笔,咬过指甲,捻过头发,或者敲过脚趾头,那么你就是在进行刺激。

  孤独症和典型的刺激之间较大的区别是行为的类型、数量和明显性。一般来说,当行为超出了文化所能容忍的范围时,就被描述为“刺激”。换句话说,“刺激”是一种文化上不能接受的行为。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澄清了刺激的本质,因为它涉及到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症状会对社会、职业或当前功能的其他重要领域造成临床上显著的损害。”行为是强迫和极端的吗?是不寻常的,分散注意或干扰别人的吗? 这就是孤独症的刺激和典型的刺激的区别:当这种刺激干扰了日常活动,妨碍了学习,这通常是孤独症的症状。

  重复的行为及兴趣狭窄构成了精神病学诊断手册中定义孤独症的两个标准之一。但这一领域包含了孤独症患者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组合和不同严重程度的特征。对于重复的行为及兴趣狭窄,人们普遍很难理解为什么?因为超出了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而用“大脑结构异常所致”这样的一句话来解释不足以对我们理解和帮助孤独症孩子有任何的益处。

  各式各样的标签,诸如,“感官刺激”、“平衡感”、“秩序感”等被用来解释孤独症孩子的此类行为,这些都是、学者试着来解释这种不被我们所能体验到的感受时发明的词汇。真正的从神经工作机制来解释、或者从人称的角度来解释目前并不存在。这是我们惯用的循环论证思维结果:为什么孤独症孩子会有刻板行为?那是因为他们需要感官刺激;为什么他们需要感官刺激?那是因为他们是孤独症孩子。人类是一个热衷“归因”的物种,无论如何一定要有答案,哪怕付诸循环论证或者神话。

  人们会认为:消退了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也自然“治愈”了,但这是个完全错误的认识。如今即使在当下资讯如此发达,许多孤独症孩子还会遭受到诸多方法的惩罚,比如,被关在小黑屋、被大声呵斥“停下来”“闭嘴”、甚至被暴力侵害(这些孩子也同时养成了暴力倾向)。人们觉得似乎只有这样,别无他法了。这些方法把人的某些特征和行为界定为“孤独症式”,并且聚焦于如何“消退”它们(治疗师专业术语),这些模式是完全忽略了孤独症刻板行为背后的真实机制与意义。这也是一种惯性思维所致:不入流的、或者不正常(常态分布)的都要被消退。

  我们认为重复刻板与兴趣狭窄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都是由同样的大脑神经结构基础导致的。

  纹状体通路

  几项研究表明,重复行为起源于纹状体,这是大脑中心的一组神经元,帮助启动和执行动作。为了支持这一观点,纹状体受损的人表现出孤独症特征,包括重复的、不灵活的行为和各种各样的运动问题。过去的20年里对纹状体的研究还发掘一些诱人的发现:该区域有可能与孤独症患者特有的社交困难有着密切的关联。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纹状体的主要功能是激活或抑制运动,但研究表明它也可能涉及情绪、动机、趋近好或避免坏、基于奖励的学习诸如此类的事情。

  动物模型也牵涉到纹状体。对重复行为的啮齿动物研究发现,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的异常。这个神经回路系统贯穿纹状体,在我们如何开始和停止一种行为、形成习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区域似乎也是学习眼神交流和辨别哪些感官信息值得注意的关键。这一新观点来自于对纹状体与大脑其他部分连接的研究,包括处理感觉信息、思想、感觉和情绪的区域。对动物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例如,扰乱老鼠纹状体的神经元会引发重复性行为和社会问题。

  纹状体是位于大脑中央深处的基底神经节神经元群的一部分。基底神经节接收来自大脑皮层的信号,大脑皮层控制着认知和社会行为。

  纹状体特别处理来自大脑皮层的有关预期目标的信号,并促使基底神经节的其他神经元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行动。另外,它还提醒丘脑——大脑处理感觉信息并与大脑皮层交流的区域——形成一个回路,控制一个人如何开始和停止一个动作。丘脑除了向皮层发送信号外,还直接向纹状体发送信号,因此整个回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回路组成。

  大脑成像研究也支持孤独症和纹状体之间的联系。例如,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纹状体的某些部位会增大。纹状体通常会随着儿童的成熟而缩小,但一份报告显示,孤独症儿童和青少年的纹状体会继续生长。扩大与儿童重复行为的严重程度有关。

  孤独症患者在完成有社会回报的任务时,纹状体也表现出异常低的活动。它们的纹状体与处理奖赏的大脑区域之间的联系异常薄弱。处理社会奖励的困难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孤独症患者似乎对社会互动没什么兴趣。

  孤独症的遗传研究也牵涉到纹状体。孤独症患者的许多基因突变都在纹状体中高度表达,损害了纹状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基因突变的老鼠纹状体的变化与孤独症患者相似。

  研究发现,重复刻板及兴趣狭窄是孤独症孩子的大脑与当下所处的环境互为压力所导致的,是孤独症孩子应对当下周遭的策略,同时也严重妨碍了孤独症孩子现实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研究发现,重复刻板及兴趣狭窄是孤独症孩子的大脑与当下所处的环境互为压力所导致的,是孤独症孩子应对当下周遭的策略。

  孤独症重复性行为

  重复行为并不是孤独症独有的。在大脑发育的其他情况下也可以看到重复的运动行为。例如,许多患有Rett综合症的女孩经常绞扭或紧握双手。重复行为也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它们也是典型(NT)发展的一部分。典型的婴幼儿会反复踢腿,在玩耍时前后摇摆,或兴奋地拍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些行为对于帮助儿童理解他们的身体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发展协调一致的自主运动非常重要。

  这些早期的重复行为在孤独症患者身上可能会更加强烈,而且会持续到童年以后。也就是说,即使是典型的成年人也会表现出重复的行为,比如抖腿、用手指敲桌子或聚精会神地嚼笔帽。他们也可能对某个特定的乐队或运动队有强烈的兴趣,就像孤独症患者对火车时刻表或蝴蝶分类一样。

  科学家将重复行为分为两组。所谓的“低阶”重复行为是指诸如拍手、摆弄物品或摇晃身体等行为,以及诸如咕哝或重复某些短语等发声行为。“高阶”重复行为包括恪守常规和仪式等孤独症特征、坚持一致性和强烈的兴趣。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认为,这些“低阶”或“高阶”重复行为与语言和认知能力有紧密的关联性。但这一假设也被重新评估,因为新的研究表明,重复的运动存在于自闭症谱系中的个体中。有证据表明,男性可能比女性更倾向于这些行为,但由于自闭症的性别差异和重复性和限制性行为都有待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点。这些行为中有许多是很难测量的,尽管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自动化系统来量化重复的运动动作。

  重复行为是儿童时期出现的孤独症首要特征。它们存在于所有孤独症患者身上。然而,它们在认知能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明显。

  自孤独症被描述以来,重复行为就被认为是孤独症的一部分。坎纳(Leo Kanner)和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注意到,在他们所描述的批孩子中,重复的行为和对一致性的坚持。

  然而,几十年来,孤独症研究集中在孤独症的其他主要特征上:社交困难和沟通问题。因此,重复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理解。

  重复行为并不是先前版本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定义的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必要部分。在过去的十年里,科学家们开始将这些行为视为孤独症定义的核心。

  “刺激”和重复行为有什么关系?

  重复行为的一个子集,如旋转、拍手或发声,有时被称为“刺激(stimming)”。这是自我刺激行为的简称,是一些孤独症患者采用的临床术语。他们还谈到了“刺激”的重要性。

  然而,一些研究人员对“刺激”一词提出了批评,认为它实际上可能会阻碍人们对重复性行为的接受。

  重复行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 利用面部特征或身体部位获得感官刺激,如:身体倾斜、打转、拍手、手指悬空等。除此之外,盯着物体,比如地板上的线条,仿说/自言自语。

  ▣ 利用物体刺激感官,如:不断旋转的容器、玩具、汽车车轮等。

  ▣ 表现出强迫性的习惯,例如:坚持穿固定颜色的衣服,拿东西的方式,摆放东西的方式,坚持固定的程序(甚至坚持自己做每一个步骤),重复同样的话题等等。

  应对重复性行为

  是否应该通过治疗来禁止或“消灭”刺激行为?一般来说,除非这种行为是危险的,否则没有理由禁止它——但是有很多理由去控制它。

  首先,没有人能完全停止自我刺激行为,因为每个人都会这样做! 其次,即使可以消除一种性刺激,它也会被另一种性刺激所取代,而下一种性刺激可能不如当前的性刺激那么可取。较重要的原因是,你可能会让你所爱的人越来越退缩,失去鼓励健康互动的机会。我们在此提醒试图改善这些行为时要小心谨慎,因为它们对孤独症患者有重要作用。

  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方法来治疗孤独症患者的重复行为。

  多年来,临床医生致力于消除孤独症患者的重复行为。这有时涉及到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给孩子开强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在他们做出这些行为时打他们耳光或者电击他们。假如那些所谓的干预方法成功地“消除”了孤独症行为,他们真正的功效就是剥夺了当事人的应对策略。这种粗暴的干预短期目的是达到了,但研究证明长期效果是适得其反,因为会导致其它的重复刻板行为与问题行为出现。

  许多治疗师现在质疑这些行为是否需要干预,除非它们对孤独症患者或其他人造成身体伤害。当一种行为分散或阻止孤独症患者参加学校或其他活动时,治疗师可能会试图确定这种行为的功能。例如,如果在教室里打转有助于缓解孤独症儿童的焦虑,那么她的医生可能会设法将焦虑降到较低,或者建议另一种破坏性较小的平静行为。

  我们能做的是:认识到这些行为的价值,而且在需要的时候教给孩子其他的策略,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在不理解其意义的时候,强行消除孩子的行为,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而且会无视当事人的尊严。更糟糕的是,这样做会让孤独症孩子的生活雪上加霜。

  正确的应对策略是:改变了环境就会影响到知觉信息输入、影响到大脑的加工的信息,进一步影响到大脑对信息加工的方式,从而就会提高能力 --> 降低刻板行为 --> 增加适切的兴趣。

  一旦你明白由环境导致的情绪调节和失调在孤独症孩子身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及长久的,你就会很清楚地意识:仅对照缺陷清单来进行所谓的教育式干预,其效果极其有限。这种“缺啥补啥”直白的思维模式及行事风格实际上会导致孤独症孩子产生更多的焦虑,尤其是当他们试图阻止当事人使用个人有效应对策略的时候,情况更加明显。

  在其他人可能觉得奇怪的行为方面,可能需要帮助孤独症患者设计策略来延迟参与这些行为,直到他们独处或与不带偏见的人在一起。也许可能仅仅是社会,而不是孤独症患者,需要改变。

  你能为孩子做到:

  ▣ 做一次医学检查,以排除导致耳鸣、慢性疼痛、偏头痛等原因的可能性;

  ▣ 管理感官环境和情感环境,以较大程度地提高个人舒适度;

  ▣ 不是所有的重复刻板行为都是“坏东西”而必须要被消退;

  ▣ 重复刻板行为有其特定的价值,是帮助家长或专业人士判读孤独症孩子当下思维的一个好的负性指标;

  ▣ 利用重复刻板行为来设置干预的入口及路径,因为重复刻板有其特殊的注意机制;但是我在这里提醒广大家长在没有掌握技术的情况下不要瞎做,而是先咨询懂行的专业人士;

  ▣ 在某种公共场合下,无负面关注的重复刻板行为是你帮助孤独症孩子逐步介入社会的很好的“稳压器”。咨询懂行的专业人士来一起判读和寻找此类的“稳压器”;

  ▣ 帮助孩子学习使用替代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而这些替代方式是不会引起周围的人过多的负面关注,进一步消除了刻板行为的触发;

  ▣ 理解刻板行为,不给任何直接的压力,而是帮助环境调整和情绪的调节;

  ▣ 鼓励孩子暂时避开人群、离开当下的环境;

  ▣ 带领孩子避开人群、离开当下的环境;

  ▣ 调整活动时间和内容,要求休息等等;利用一些规则,比如“何时、何地”可以进行一些孤独症行为,课间休息或者下课后,干预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 由于重复刻板行为的存在对孤独症孩子有其特殊的意义,直接的消退不是主要方向(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有害),而无社会负面关注的替代物和提高能力是主要干预的方向。

  ▣ 当然不要成为导致孩子情绪失调的那个人!

  刺激很少是危险的。然而,这可能会让父母和兄弟姐妹感到尴尬,让老师感到不安,或者让潜在的朋友和同事感到不快。别人的不适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孤独症患者的行为。这个问题必须由相关的个人来回答,包括孤独症患者本人。

  虽然减少刺激是可能的,但是完全消除它是不可能的。作为孤独症患者的家长或照顾者,你可能有必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你的孤独症家庭成员的行为与他或她的典型同龄人不同。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你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的时候。如果你需要,考虑寻求专业的咨询来帮助你管理你的感觉和挫折。

领取试听课
每天限量名额,先到先得

尊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http://www.peixun360.com/8725/news/653614/违者必究! 以上就是杭州上城康语自闭症融合幼儿园 小编为您整理 重复刻板与兴趣狭窄的全部内容。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热线电话:400-6136-679